新聞

2022年8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循理會美林小學 - 2022年8月
突破教學框架 從做中學引發多元潛能 提升語文能力 以正向思維迎向新挑戰
循理會美林小學的校園經過悉心優化,設施完備,多年來堅守基督精神作育英才,學習風氣主動,學生人才輩出。招捷玲校長表示,學校近年透過改革教學模式,以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廿一世紀思維能力,擁有良好語文溝通技巧,且心中有愛、關懷家國的明日棟樑。學校積極提供優質教育,關注初小銜接,並致力提升全校學生的兩文三語能力,同時撥出更多資源建立電子化自主學習環境,將體驗教育融會日常教學,同時不忘藝術教育,提供多元體育訓練,鼓勵正向思維,發掘學術以外的不同天賦。
LBD(Learning By Doing)教學新視覺 呈現孩子「三高」
「教育的本質應給予孩子多元開發潛能、更多自我實驗的機會。」招校長深信「從做中學」的LBD教育模式,比起傳統教學能更有效為孩子提供深刻的探索歷程,讓他們在過程中建立自我,從錯誤中學習,從失敗中嘗試。為使體驗教育融會於各科教學之中,校方一直致力檢討與優化課程設計,甚至於課時編排也費盡心思,希望打造「寓玩樂於學習」的校園氛圍。其中,教學團隊於常識科課程設計更是別具心思,課堂有別傳統教育,以尊重和欣賞為主軸,免去考試,而加入不同的互動與體驗元素,手腦並用建立知識。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,然後延伸至知識與技能,以教授人體器官為例,老師避免刻板使用短片或書本作平面化解述,而是改成與同學落手製作人體消化系統模型,同學以小組形式先一同捏碎食物,模擬口腔咀嚼食物的過程,後再使用膠管作為咽喉,加入水和醋,模擬胃部進一步消化,最後進入絲襪排出。
招校長表示,學校實行LBD課程後,學生課上「高參與」、「高投入」與「高效益」三高表現,動手做的教學模式可收窄學生的能力差異,鼓勵不同程度和性格的孩子主動觀察,在過程中大膽發問,積極參與,同時亦訓練其「軟技能」,即使年紀小小,已能掌握與人協商合作的重要性。
Work and Play 英語富趣味
英語能力緊扣孩子的未來發展,為打造沉浸式的英語學習環境,學校於新學年將增聘外籍英語老師,並使用英語繪本教育,令學生在英語課上閱讀不同主題的英語圖書,並與外籍老師交流心得,表達想法。招校長表示,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聽、說英語的機會,便會對外語懷有恐懼,不敢以英文表達自己,於是外籍老師與英文科老師巧妙地協助同學,以長襪創作出英語世界中的自己,從襪子的設計開始,自行構思角色性格,最後製作成代表自己的手偶公仔,再於課堂上以手偶對談的模式,大膽進行英語交流。外籍老師更會與同學一同以手偶劇場的模式分享經典西方兒童故事,甚至改編劇目,過往便曾將Gingerbread Man(薑餅人)的故事改編成Gingerbread Bear(薑餅熊),還為可愛的角色搭建出小舞台,令孩子可以用手偶學習說故事(Storytelling)。
繪本融入校本課程 營造濃厚閱讀氛圍
為加強兩文三語能力,校方積極在中、英文科大力推動閱讀課程,透過不同活動,令學生在閱讀氛圍濃厚的環境下,從小學習與書本為伴,以文字為家。以中文科為例,教學團隊以繪本融入校本課程,經過閱讀原著文本,豐富同學詞彙,並建立賞析文學的能力。招校長表示,閱讀不單是一種自主學習的方法,同時能培養良好價值觀,更是學生的終身摯友。她盼望孩子能在文字的世界中建立豐盛的心靈,多思考人生的意義和真理,活出個人色彩。除文學繪本選讀外,學校每年都會邀請不同兒童文學家到校演講,分享創作理念與閱讀的好處,令孩子能親身接觸心愛的作者,走進書本的深處,明白創作的過程。
與時並進 STEM 課程開拓創科新思維
除了LBD課程外, 學校亦順應創新科技發展,推行STEM教學, 成為早期「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」(CoolThink@JC)的成員學校,供高小學生提供切合其能力的編程教學,深化運算思維教學。學校強調,編程學習並非要求學生成為專業的程式員,而是致力普及邏輯教育,令學生建立良好的運算思維,以符合明日世界的需求。招校長指出:「課程會引導學生設計不同的科技成品,學習解難,亦要求同學嘗試了解設計的概念,明白用家至上的精神,學習為他人切想,進而改良成品,以符合設計需求,達至科技的初衷:改變社會,為他人設計。」相同理念更延伸至低小年級的STEM教育,校方運用簡單的創科設計套件,令學生透過組裝深入了解科技背後原理,同時亦讓同學感受實驗成果,不止流於操作。順應STEM發展,校舍更增設不同智能設備,將智能家居的概念放進學校建築和裝置上,令學生從學校的日常中明白,原來科技距離生活並不遙遠。
科技突破教學常規 結合虛擬實境 開創學習新體驗
響應環保教育,校方特別於校園設立「魚菜共生」園區,又將科技學習和語文科結合,以VR 虛擬實境的方法於疫時和同學「步出校園」,透過VR參觀香港濕地公園,令學生如同置身濕地鳥屋、蝴蝶園與紅樹林,除了從中了解地理與自然知識,塑造孩子自然保育的觀念,同時亦配合與香港大學合作的寫作課程,提高語文學習的樂趣,學習以「步移法」、「多感官描寫」等寫作技巧,記錄大自然的美麗。
引入多感官視音體藝課程 實踐多元全人教育
除了學術成就外,校方亦希望同學能從小強健體魄,建立藝術審美,學會欣賞音樂,於是在視、音、體上亦穿插了不同的多元教育,栽培學生不同面向的愛好。於視藝科中,學校提供多種藝術教學,又設展覽介紹當代藝術,如日本女藝術家草間彌生,講述其生平與其藝術風格「無限的圓點」的關係;音樂科亦將傳統的教學樂器牧童笛改成電子鼓與烏克麗麗小結他,令同學享受自彈自唱的樂趣,建立對音樂的熱情。同時音樂科亦配合正向教育,除了教授演唱和樂器外,亦會涉獵不同音樂家的創作精神與人生哲學,引導學生從先哲的事中明白生命的真諦;最後,為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,於體育課上,跳繩為必修單元。此外,學校亦積極引入不同的新興運動,提高同學對體育的興趣。改革雨天操場作為新式活動室,令同學能更投入不同類型的體藝訓練中。